秋意渐浓,中秋将至。洛阳人早早就开始走亲访友送月饼了。虽然说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但不管中秋节咋过,月饼都是少不了的。八月十五团圆夜,在圆圆的月亮下面吃圆圆的月饼,仿佛是世界各地华人不约而同的仪式。
秋意渐浓,中秋将至。洛阳人早早就开始走亲访友送月饼了。
虽然说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但不管中秋节咋过,月饼都是少不了的。八月十五团圆夜,在圆圆的月亮下面吃圆圆的月饼,仿佛是世界各地华人不约而同的仪式。
月饼何时成了团圆饼?古代的月饼是啥样的?古人吃月饼有啥讲究?
嫦娥奔月,“偷”出个团圆饼
有关月饼起源的传说、典故颇多,最有名的是嫦娥奔月。
相传,远古时期,天上有10个太阳,烤得大地寸草不生,后羿张弓搭箭,射下了多余的9个太阳,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。他想长生不老,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。
古籍《淮南子》记载,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不死药,“得仙奔入月中”。另有传说,嫦娥是为了躲避登门抢药的狂徒逢蒙,情急之下不得已吞下了不死药。
总之,嫦娥撇下老公和孩子独自成仙,飞入月宫,每逢月圆,备感孤单。她的儿子后来当了官,隐约记得母亲给他做过的圆饼,依样而做。众人听闻嫦娥奔月成仙,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,拜月,献饼,求嫦娥保佑大伙儿吉祥平安。月饼就此流传下来。
中秋拜月、祭祀之俗起源甚早。据《周礼》《礼记》《汉书》等古籍记载,从两三千年前,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开始,历代帝王皆循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礼制,这叫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”。
秋季是丰收的季节。中秋之时月亮最亮、最圆,古人相信天圆地方,追求天人合一,认为在中秋之时祭祀神灵、祭拜祖先最为灵验,于是例行在仲秋时节举办各种活动,祈愿团圆美满,祈祷五谷丰登。
月饼形似圆月,包裹着丰收的硕果,乃天人合一之作,象征着团圆和美满,既是祭祀月神的供品,也可供人们秋收劳累之后充饥。
洛阳民间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禁忌,中秋拜月得让家中主妇操办。旧时,每逢农历八月十五,老洛阳人都会在庭院里摆上些月饼、瓜果,烧香供奉。礼毕,按照家中人口,小心翼翼地将月饼切成小块分食。
若有人出门在外,那便特意为其留下一块月饼。有些月饼留着留着就留到了除夕,长毛了还舍不得扔,主打一个盼团圆。
慈禧任性,改“月饼”为“月菜糕”
月饼起初并不叫月饼,历代人对它的称呼不太一样。
据说,商周时期,人们管它叫“太师饼”。武王伐纣,纣王的太师闻仲率兵抵御。出发前,闻太师命士兵们带了些甜糕饼当干粮,是谓“太师饼”。
西汉张骞、东汉班超相继出使西域,打通了丝绸之路,于是,用面粉掺着芝麻、胡桃等食材烘烤的胡饼传入中原。
唐太宗李世民讨伐突厥,得胜回朝时正值中秋,举国欢庆。那时,东都洛阳、西京长安有很多做生意的胡人。有个胡商进贡了一种带馅儿的精致胡饼,味道甚好。皇帝吃得欢喜,指着天上明月说:“应将胡饼邀蟾蜍(指代月亮)。”民间纷纷效仿,自此有了吃月饼庆中秋的习俗。
后来,洛阳美女杨玉环嫁到长安,戏剧性地成了唐玄宗的贵妃。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,嫌“胡饼”这个叫法粗俗,改称其为“月饼”。
有趣的是,清朝的慈禧太后觉得“月饼”这个叫法也不好。据说,慈禧喜欢吃月饼,却嫌“月饼”和“月病”谐音,不吉利,非将其改名为“月菜糕”——这叫法有点儿离谱,信不信由你。
苏轼称赞,吃月饼像吃月亮
唐宋时期,月饼逐渐从宫廷传入民间。《洛中见闻》记载,某年中秋节,唐僖宗曾将月饼赏给新科进士们。
宋代人把月饼当点心,俗称“小饼”。宋《梦粱录》记载,当时的点心“四时皆有,任便索唤,不误主顾”,月饼“就门供卖”,想吃就吃。苏东坡是老吃家儿,他说,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”,月饼里头有酥油和糖,吃月饼就像吃月亮,味道好极了!
月饼正式成为中秋特色食品、祭月主要供品,或始于明代。明《宛署杂记·民风》记载:“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,大小不等,呼为月饼。”明代人一般只在中秋节吃月饼,取人月双圆之意。中秋祭月的果饼必须是圆的,除了自家吃,还可馈赠亲友。
清代人做月饼的技巧已相当高明,饼上有月宫、玉兔、蟾蜍等图案,馅料极丰富。清《随园食单》提到“刘方伯月饼”,说是“用山东飞面,作酥为皮,中用松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为细末,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,食之不觉甚甜,而香松柔腻,迥异寻常”。
那口感,想必也是妙不可言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张丽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