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经济周刊-经济网讯宽阔的步游道游人如织,翻新的地里种满柴胡、党参等中药材,从城区到乡村,从主干道到田间小路……如今,洛阳市深入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串点成链,农村交通通达深度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,带火了乡村旅游、带旺了乡村人气。
前不久,随同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、副主任王琰君调研乡村旅游公路建设时欣喜看到,由“线”成“网”、由“通”向“好”的农村公路,正让一幅幅“生态宜居、产业兴旺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,生活富裕”的新画卷徐徐展现在面前。
按下提速“快进键”,当好“开路先锋”
路,就是山里人的命。这话并不夸张。从一个普通群众的脱贫致富,到一个乡村的振兴,再到整个农业农村的现代化,哪样都离不开路。
走进洛阳城乡,首入眼帘的是宽阔笔直的公路正穿越群峰奔向前方,在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下蜿蜒如练。
位于洛阳西南的栾川、嵩县、汝阳、洛宁,山高谷深、沟壑纵横,出门是山、抬头是山,翻过一山、又见一山,被重重大山“包裹”,风光旖旎的南部“四县”,就这样“藏在深闺未人识”。尤其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,现有高等级公路、旅游公路不堪重负,阻碍着发展的视野和前进的脚步。
路,成为摆在人民面前的难题,也沉甸甸地压在各级领导心头。“加密高速、国省干道和地方性公路的线网密度,提高道路覆盖面、通达性。”2021年7月,新履职的省委常委、洛阳市委书记江凌冒着酷暑,从嵩县到栾川,再到洛宁,一路颠簸下来,他殷殷寄语:“修通一条公路,便利一方百姓,带起一片产业。”
号令即出,但如何让农村公路成为山区群众的脱贫路、致富路、幸福路?各地各部门纷纷围绕交通建设既定目标落地落实,谈认识、讲形势、提建议、说谋划。
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,打通的却是贫瘠与富足、困顿与希望。没有畅通的路,对大山深处的群众来说,再好的致富梦想也是”空中楼阁”。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,让交通“短板”变幸福“潜力板”。
殷殷期盼,如同战鼓。当决策层把交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,按下提速的“快进键”,如何当好“开路先锋”?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彭仁来的回答干脆利落:大干快干苦干实干!
至此,一场围绕综合统筹全域旅游、产业发展与道路建设深度融合的“大会战”打响了,市县两级联动,相继启动了中国·伏牛公路、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示范村等系列“飓风行动”。
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在重点项目建设的赛场上,没有热身赛,开局就是决赛。时隔数月,作为“飓风行动”的中国·伏牛公路建设进度如何?
在5月29日,洛阳市乡村旅游公路现场观摩时,所到之处,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,一个个承台、一根根拔地而起的墩柱高高耸立……已经改造完工的路段,沥青路面宽敞油亮,标志标线清晰明了,来往车辆呼啸疾驰、通行无阻。
作为标段重点工程的柏松树特大桥已具雏形。正在施工现场调度的项目负责人表示:全力大干100天,力争全线通车,形成旅游公路“快进”大动脉。
公路通,百业兴。随着农村公路网的形成,南部山区资源优势迅速向商品优势转化,公路沿线也成为规划建设经济带和工业小区的上佳选择。
以潭卢线为列,道路改造提升后,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,对栾川县的产业集聚区建设、旅游开发等都起到推动作用。潭卢线是栾川县南北川的重要通道,也是游客去往重渡沟自然风景区的必经之路,全长43.2公里,沿途经过3个乡镇16个建制村,风景美不胜收。如今,这条新建成的潭卢线串连起一路上农家和景点,空中俯瞰,犹如“玉带”盘绕大山深处。
路通了,特色产品更畅销。“水泥路通到家门口,前来采购的商贩越来越多,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。”村民李士亮幸福地说。
路通了,乡村旅游更兴旺。南部“四县”用乡村路串起300多处景点,擦亮了乡村旅游名片,吸引外地游客慕名而来。
路通了,农民出行更便捷。专线班车驶入公交站,村民黄红现拎着一大袋农产品上了车,准备进城售卖,“家门口上公交,40分钟能进城,太方便了!”
路通了,打通的不仅是乡村发展“微循环”,也促进了山区物流产业发展,实现了城乡物流配送无缝衔接,让农产品“货畅其流”和“物尽其值”。
乡村振兴,公路先行。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.68万公里,初步形成遍布农村、连接城乡、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。
“大功能”惠民富民,美丽乡村处处皆景
山依然高,但路不再远。
连绵起伏的青山间,宽敞平整的乡村公路,不仅是“风景线”,更是“财富线”。一条条农村公路犹如活力四射的“生命线”,串联着景区,激活着经济,滋润着百姓。
“路都修到家门口和地头了,再也不愁卖樱桃这事儿了。”樱桃丰收时节,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红火的时候。省人大代表、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感慨万千:礼河村南边紧挨洛新快速通道,磁(涧)五(头)仓(头)公路穿村而过,这个T形路网让村里的樱桃产业发展壮大,村民的日子也跟着一天好过一天。
栾川县陶湾镇西沟村是全市9个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示范村之一,该村通过加强乡村道路建设,推进公交化改造和路域环境治理,形成了“畅、安、舒、美、绿”的交通出行环境,乡村旅游业态和民宿经济被彻底激活。目前,西沟村与张盘村、协心村、红庙村、唐家庄村民宿“五村联营”,形成精品民宿10余家,家庭宾馆160多家,床位2000多张,带动了500余户近2000名群众致富增收。
据介绍,洛阳目前已累计创建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3个、省级示范县3个、市级示范县4个、示范乡(镇)73个,打造省级“文明示范路”777公里,建成旅游路、产业路、扶贫路等精品线路50余条。
“现在村里变化很大,出门就是公路,抬脚就能上车,车辆可以开进我们的果园。”说起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好处,老百姓出口就是“金句”。
交通不畅,曾是嵩县九皋镇发展最大的瓶颈。
近年来,九皋镇修通了村里的产业路,游客及水果商贩可直接驾车到果园采摘。农村路为村里的水果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,装上了奔跑的轮子。
压铸、注塑、装配包装、抛光……在九皋镇石场村的洛阳市畅硕塑料制品有限公司,公司负责人李自力听着缝纫机响声憨厚地笑道:“原材料从外面运来,产品90以上销往江浙沿海一带。”他介绍,回乡创办的这家公司是专业生产、销售各类吨包和集装袋,目前带动村子40余人就业。
便捷的交通引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和人才,这些年,从山沟飞出去的“金凤凰”也纷纷飞了回来,嵩县何村乡李会奇便是其中之一。“现在回家和外出,一路上全是高速公路,村组公路也通到家门口。”说起回乡创业的初衷,李会奇感慨地说,“交通便利了,做什么都方便。”除了经营粮油、餐饮生意外,还承包了600多亩林地,发展林下养殖,养鸡养兔。产业的红火,让李会奇眉宇间笑意盈盈。
李会奇的受益,只是交通建设带来发展红利的一个缩影。农村公路通达、通畅深度延伸,既让乡村旅游、生态农业、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有了支撑,同时也让“藏在深闺”美景与世人“美美与共”——
且不说“空中花海”、“地下溶洞”、高山峡谷等千姿百态,众多世界级、国家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令人神往,仅栾川县重渡沟景区,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70万人次,实现旅游业直接收入1.3亿元。
位于嵩县黄庄乡西南部的三合村,曾是一个贫困村。通过道路拓宽改善,如今已蝶变为充满乡情乡愁的3A级景区。村党支部书记冯亚珂说,“虽然受疫情影响,但来这里旅游的热度一点不减……”写生经济的发展,让全村1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!
因路而兴,因路而美。“精品线、示范线、样板线”,将山区旅游资源串珠成链,吸引了八方来客,让洛阳走出河南,为自己吆喝,不再“守着金山挨饿”。路,正给洛阳山区带来美丽嬗变。(李现森赵飞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