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,一位八旬老人起身登台讲述“时代楷模”陈俊武院士先进事迹的时候,大家都惊奇不已,他是谁?他和93岁的陈院士有着怎样的故事?这位讲述者就是陈院士的助手、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资深专家陈香生。
那天,一位八旬老人起身登台讲述“时代楷模”陈俊武院士先进事迹的时候,大家都惊奇不已,他是谁?他和93岁的陈院士有着怎样的故事?
这位讲述者就是陈院士的助手、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资深专家陈香生。
“陈院士的故事,我三天三夜也讲不完!”报告会结束后,陈香生向记者透露了更多的故事细节和感触。
人物关系:
陈香生1979年年底进入洛阳炼油设计研究院工作,陈俊武当时是总工程师,二人交集41年。近20年,陈香生一直担当陈院士的助手。
眼中楷模:
对待事业严谨、严肃的学者,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科学家。
交往故事:
我跟陈院士早就认识,当他的助手是近20年的事。陈院士坚守岗位70年,我也陪着他坚守至今。陈院士最让我感动的,有两件大事。
第一件是为国家煤制油战略储备项目建设立项把关。
我国石油资源短缺,但煤炭资源相对丰富。21世纪初,进口石油量已占全国加工量的近60,为了国家能源安全,国家决定建设少量煤制油项目作为战略储备。陈院士曾跟我说:“做现代煤化工项目的评审,不仅仅是为企业把关,更是为国家把关。”
2009年11月,一家公司邀请陈院士做评审组长,评审引进外国公司煤制油技术的可行性报告。项目金额高达560亿元,每年生产煤制油400万吨。评审会前半个月,陈院士收到了一个装有16个分册的评审资料,有20多斤重。那段时间,院士办公室桌上、茶几上铺满了资料,他整天都在埋头计算,做足了评审会前的准备。
几个回合评审后,陈院士代表专家组向外方郑重提出了三个极为关切的“为什么”。
既然铁和钴金属催化剂的转化效率相当,为什么非要用中国资源稀缺的钴做催化剂?为什么方案只单一生产柴油,没有中国紧缺的其他高档油品?为什么关键的气化炉数据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?
我当时在工艺组当副组长,会下我问同组的外方专家:“如果你是中国的专家,你认为陈院士提的问题对不对?”他回答说:“对!”“那你们为什么只生产单一柴油呢?”对方说:“你们生产了那些油品,我们生产的卖给谁呀?”显而易见,外方考虑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。
会下,外国公司通过多种渠道,想邀请陈院士出国考察。陈院士严肃地让我转告:“我需要的是用数据对问题的答复,不需要出国考察!”
这件事,也让陈院士意识到加速推进国产化煤制油技术的紧迫性。他大力支持国内科研院所加紧开发国产化的煤制油技术。2013年9月,当今世界规模最大、完全国产化的400万吨煤制油一期工程开工奠基,86岁的陈院士亲自参加了开工仪式。
第二件是为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制定建言献策。
碳减排课题,似乎与陈院士的炼油专业关系不大。出于科学家的责任,当时已80多岁的陈院士从头学起,如痴如醉。
从2010年开始,陈院士只要在办公室,总能看到他趴在电脑前,用他外语娴熟的特长,广泛搜集和研究国内外的碳排放资料。2010年至2012年陈院士连续3年发表了10余篇重量级论文,特别是2011年,陈院士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。
陈院士随后又出版了一部专著《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》,以大量的图表和翔实的数据,为国家制定碳减排战略目标提供了积极、具体的建议。
80岁时陈院士为自己的自传文章起名《未了的石油情结》,意为他为石油石化事业的奋斗,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时光如流水,让我熟悉的陈院士从年富力强的中年人,变成了一个鲐背老人;从身形矫健,变成了步履蹒跚,但陈院士的科技报国之心没有变,从业70年所体现的爱国、奋斗、奉献的时代楷模精神没有变,这种一直不变的精神一直感动着我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。(洛阳晚报记者孙自豪通讯员贾春峰程阳)